什么是碳交易?
為了盡快達到碳達峰,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,比如今天想談的碳交易。
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7月16日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。碳交易可以簡單理解成企業或個人,向國家購買碳排放的資格。
其實碳交易不是中國的首創,早在歐美國家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實施碳交易了。但是歐美國家的碳交易對碳中和、碳達峰幾乎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為。
就美國來說,碳稅好幾年,收了不少錢。但相關的政策為美國碳中和幾乎沒做出任何貢獻。細想一下,美國的貨幣基礎是石油,如果美國從自己做起,用起了清潔能源,整個美元的信用基礎都會受到動搖。碳稅的目的是啥?至少碳中和不會是首要目標。
歐洲的一些國家更有趣,比如城市有人新能源車買了一輛,則城市碳排放權+1。又或者城市修了鐵路,城市碳排放權+10。而這個碳排放權,政府可以拿出來賣給當地企業。
什么是碳達峰?
碳達峰是指某個行業、某個地區、某個國家,年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。然后經歷一段持續不變的平臺期后,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入持續下降的階段。
就拿國家的目標來說,在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,也就是說需要力爭在2030年前,中國二氧化碳的全年排放量恰好達到歷史上最高的點。隨后,2031年、2032年的排放量基本維持不變,在2033年之后逐漸下降排放量。
碳達峰,就是讓碳排放量從增到減的一個拐點。但從歷史數據來看,幾乎每個國家的經濟的發展、能源的消耗、碳排放量之前都成正比關系。要完成碳達峰,又不使經濟發展受限,我們需要將每年能源的消耗量和碳排放量脫鉤,不再形成正比例關系。
這意味著,一個國家的能源結構將逐漸以清潔能源為主。比如現在熱議的光伏、氫能、水電、風能等。
什么是碳中和?
可以說,碳中和是碳排放減少的終極目標,碳達峰是一個中期目標。
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,在一定時間內,人為活動直接或間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和這個地區植樹造林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同。通過互相抵消的方式,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。
顯然,碳達峰是碳中和的基礎。只有立下2030年峰值的軍令狀,才有談下降的可行性。
碳達峰時間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,會直接影響到碳中和實現的時長和難度。而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一承諾,對2030年實現碳達峰也起到了約束作用。
碳交易、碳達峰、碳中和,歸根到底,國家關心的還是當下能源結構和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。
能源是人們生產和發展的動力,和能源相關的任何變革,對于中國未來三四十年的經濟活動,都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。
碳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
中央工作經濟會議提出了目標:國家要在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,力爭在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。
如何實現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?
1、調整能源結構
完善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,推動低碳能源、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
2、推動產業結構轉型
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,推動鋼鐵、石化、化工等傳統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
3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
推進工業、建筑、交通、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,著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
4、加速低碳技術研發推廣
更大力度推進節能低碳技術研發推廣應用
5、健全低碳發展體制機制
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價格、財稅、金融等經濟政策
6、努力增加生態碳匯
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,加強生態保護修復
中國推出的碳交易,和西方國家所謂的碳交易有何區別?
首先,也不能說歐洲的這種基于假設的碳排放替代量完全錯誤,只是有點片面。而中國正在建設碳中和系統,是一套量化的管理系統。
根據不同行業能源轉化的原理,國家會分門別類的制定不同的反向推算公式,以此來更精確地管控每個企業未來的碳排放。
再則,中國推出碳交易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政府盈利。要知道當前國內的新能源還需要政府的扶持,企業如果需要進一步的發展,自然離不開自主持續盈利的能力。但如果新能源的價格遠遠高于傳統能源,對于能源需求方的企業來說,自然不會主動選擇新能源來提高自己的原材料成本。
中國碳交易的主要目的,是提高企業使用碳排放多的能源的成本,當 舊能源成本+碳交易費用 > 新能源成本 時,自然利好了新能源企業的持續發展。